都市天际线北平(都市天际线各个版本区别)
历史前沿
北京,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。它不仅是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,更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独树一帜。明成祖永乐元年,北平更名为北京,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。从永乐四年开始,历时15年,北京宫殿城池得以筹建,并于1421年正式定都。明代的北京城,即元大都城的改建,其规模宏大,结构严谨。
基本规模
明代的北京城分为宫城、皇城、内城和外城。宫城,即紫禁城,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,周长六里一十六步,南北长960米,东西宽760米,面积0.72平方千米。宫城内设有八门,以乾清门为界,分为前后两部分,即前朝后庭。皇城位于宫城之外,周长十八里有奇,面积6.87平方千米。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,周长45里,面积35.57平方千米。嘉靖时又筑“重城”,使内、外城面积合计为60.06平方千米,成为中国首都中面积第三大城。
街道格局
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,为全城的主干道,大都呈东西、南北向,斜街较少。外城先形成市区,后筑城墙,街巷密集。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,也多以城门命名,如崇文门大街、长安大街、宣武门大街、西长安街、阜成门街、安定门大街、德胜门街等等。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,又有许多街巷,其中以正阳门里,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。
周围居民区
居民区仍以坊相称,坊下称铺,或称牌、铺。居民住宅多为典型的四合院。中城区(正阳门里,皇城两边)有9坊,68铺;东城区、西城区、南城区、北城区也各有相应的坊、铺。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,106牌,705铺。
繁荣经济
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,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。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、东四牌楼、西四牌楼、钟鼓楼,以及朝阳、安定、西直、阜成、宣武门附近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市场区不断增多,而且地区分布也有变迁。最主要的有正阳门里棋盘街、灯市、城隍庙市、内市和崇文门一带的市场。
西苑
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,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。清代进一步开发,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。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、中海和南海,南海为明代所开凿。
明朝的北京城有多大
明初建的北京城(今内城)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,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,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。城南面三门,东、西、北各两门,共有九门。
近现代改建
1911年清朝灭亡后,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,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,先后拆除了正阳门、朝阳门、宣武门、东直门、安定门的瓮城,皇城城墙和东安门。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,1937年开辟启明门(建国门)和长安门(复兴门)。1949年之后,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