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芝游戏网

元芝游戏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游戏漂流 >详情

古代殿试:举子们的乌纱帽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 12:00:23 游戏漂流 69次 作者:元芝游戏网

三月的北京城春寒料峭,紫禁城保和殿前却人头攒动。来自全国的举子们穿着统一制式的素色襕衫,在晨光中屏息等待。他们即将参加的,是古代读书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——殿试。这场考试的结果,将直接决定他们能否戴上象征官员身份的乌纱帽。

古代殿试:举子们的乌纱帽之路

一、殿试的前世今生

殿试制度真正定型是在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。那年有个叫徐士廉的落第举子敲响登闻鼓,当着宋太祖的面说主考官李昉徇私。皇帝直接对着考卷名单重新面试,当场刷掉26人——这就是最早的"殿前试士"。到明清时期,殿试已经发展成包含读卷、传胪、赐宴等完整流程的"国家级典礼"。

朝代殿试特点
不定期举行,由皇帝临时下诏
三年一考,确立三级考试体系
固定三月十五日,增设武英殿读卷
增加满文考题,保和殿成固定考场

二、从举人到进士的闯关路

想进殿试考场得先过五关斩六将:

  • 童试:在县城考秀才,相当于学历认证
  • 乡试:省城考举人,录取率不到1%
  • 会试:进京考贡士,刷掉90%的举人

有个叫钱福的明朝考生,从童生到进士花了整整二十年。但更多人像《儒林外史》里的范进,考到胡子花白还在乡试打转。

殿试当天的真实场景

天还没亮,礼部官员就开始唱名。考生要经历三道安检:

  1. 核对"浮票"(准考证)
  2. 检查笔墨有无夹带
  3. 脱衣检查是否藏小抄

根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康熙年间有考生把答案写在袜子上,结果被当场取消资格,连带保人都丢了官。

三、皇帝出的都是什么题?

殿试考题叫"策问",说是问治国方略,其实套路满满。比如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的题目:

"朕闻治天下者,必审所尚。夏尚忠,殷尚质,周尚文,皆圣人因时立政..."

考生得用骈体文回答,既要引经据典,又要拍皇帝马屁。明朝状元杨慎有次在考卷上写道:"陛下圣明,如日月经天",结果被嘉靖帝直接点为一甲。

评分标准具体要求
书法必须用馆阁体,错字直接降等
格式抬头要分"双抬""三抬"
引述经典需准确到章节

四、金榜题名后的风光

放榜叫"传胪",鸿胪寺官员会拖着长音唱名。前三名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能走午门正门出宫,其他人只能走侧门。清朝有个叫孙家鼐的状元,坐着八抬大轿回乡时,连巡抚都要在城门口迎接。

不过进士也分三六九等:

  • 一甲:直接进翰林院
  • 二甲:要参加"朝考"选庶吉士
  • 三甲:外放当知县起步

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的状元张謇,中榜后却选择回家办纱厂,成了著名的"状元实业家"。

五、那些考场趣闻

殿试现场常有意想不到的状况。乾隆年间有考生紧张到打翻砚台,墨汁染黑半张考卷。主考官正要取消他资格,乾隆却说:"此子有泼墨之才,取为三甲末位吧。"

更离奇的是同治七年(1868年),考生张之洞因为字写得太小,读卷官们举着水晶镜片找了半天,最后发现文章确实精彩,硬是给抬进了二甲第一。

保和殿的砖地见证过太多悲喜。有人在这从布衣变卿相,也有人十年寒窗化作一声叹息。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黄琉璃瓦时,小太监们开始收拾散落的考卷。那些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里,藏着一个个即将改变命运的人生答案。